艾銻知識——二層交換機與三層交換機的組網性能比較
2020-04-14 17:38 作者:艾銻無限 瀏覽量:
二層交換機與三層交換機的組網性能比較
三層交換機的應用層面
隨著三層交換技術的普及,三層交換機的應用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它已從網絡核心層向匯聚層甚至是邊緣層邁進。這一改變首先帶來了其應用比例大大提升,特別是在金融、教育和交通行業得到較多應
用。
核心層主要用于大規模數據的傳輸與轉發,而且要盡可能的減少廣播風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。普通的二層交換機雖然能夠實現數據的快速轉發,但不具備路由轉發和分割廣播域的功能;路由器能分割廣播域,但又
不能實現數據的快速轉發。三層交換機的性能正好彌補了上述缺點,既有
三層路由的功能,又具有二層交換的網絡速度,正好滿足這一需求。
匯聚層出于應用的考慮,最好也使用三層交換機。現在的網絡要應付大數據包傳輸所帶來的負載,并且要盡可能的減少延遲等不利因素;另一方面,安全意識的增強,身份認證等安全策略被廣泛應用,這些都是二
層交換機所不具備的功能。
接入層會連接大量的計算機和服務器等終端設備,就很可能會因為網絡上大量的廣播而導致網絡傳輸效率低下,為了減少核心的負擔,我們往往在這一層就應用VLAN技術,而要想使不同VLAN進行通信,就必須
使用具有路由功能的三層交換機,這樣就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,經濟地解決了子網劃分之后子網之間通信必須依賴路由器的問題。
可見,從一個中等規模的校園網到企業的骨干網、城域網骨干、匯聚層都是三層交換機的用武之地。它的應用也從最初的骨干層、匯聚層一直滲透到邊緣的接入層。在目前火爆的寬帶網絡建設中,三層交換機一
般被放置在小區的中心和多個小區的匯聚層。三層交換機的出現,極大改變了局域網的性能。正如路由器統治廣域網一樣,三層交換機將在今后主宰局域網已成為必然。
二層交換機與三層交換機的組網性能比較
二層交換機與
三層交換機應用都非常廣泛,于是我研究了一下二層交換機與三層交換機的組網性能比較,在這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對大家有用。二層交換技術是發展比較成熟,二層交換機屬數據鏈路
層設備,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,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,并將這些MAC地址與對應的端口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。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:
(1) 當二層交換機從某個端口收到一個數據包,它先讀取包頭中的源MAC地址,這樣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機器是連在哪個端口上的;
(2) 再去讀取包頭中的目的MAC地址,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應的端口;
(3) 如表中有與這目的MAC地址對應的端口,把數據包直接復制到這端口上;
(4) 如表中找不到相應的端口則把數據包廣播到所有端口上,當目的機器對源機器回應時,交換機又可以學習一目的MAC地址與哪個端口對應,在下次傳送數據時就不再需要對所有端口進行廣播了,不斷的循
環這個過程,對于全網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學習到,二層交換機就是這樣建立和維護它自己的地址表。從二層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點:
(1) 由于二層交換機對多數端口的數據進行同時交換,這就要求具有很寬的交換總線帶寬,如果二層交換機有N個端口,每個端口的帶寬是M,交換機總線帶寬超過N&
TImes;M,那么這交換機就可以實現線速
交換;
(2) 學習端口連接的機器的MAC地址,寫入地址表,地址表的大小(一般兩種表示方式:一為BEFFER RAM,一為MAC表項數值),地址表大小影響交換機的接入容量;
(3) 還有一個就是二層交換機一般都含有專門用于處理數據包轉發的ASIC(Applica
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)芯片,因此轉發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。由于各個廠家采用ASIC不同,直接影響產品性能。以
上三點也是評判二三層交換機性能優劣的主要技術參數,這一點請大家在考慮設備選型時注意比較。
路由技術
路由器工作在
OSI模型的第三層---網絡層操作,其工作模式與二層交換相似,但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,這個區別決定了路由和交換在傳遞包時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,實現功能的方式就不同。工作原理是在路由器
的內部也有一個表,這個表所標示的是如果要去某一個地方,下一步應該向那里走,如果能從路由表中找到數據包下一步往那里走,把鏈路層信息加上轉發出去;如果不能知道下一步走向那里,則將此包丟棄,
然后返回一個信息交給源地址。
路由技術實質上來說不過兩種功能:決定最優路由和轉發數據包。路由表中寫入各種信息,由路由算法計算出到達目的地址的最佳路徑,然后由相對簡單直接的轉發機制發送數據包。接受數據的下一臺路由器依
照相同的工作方式繼續轉發,依次類推,直到數據包到達目的路由器。
而路由表的維護,也有兩種不同的方式。一種是路由信息的更新,將部分或者全部的路由信息公布出去,路由器通過互相學習路由信息,就掌握了全網的拓撲結構,這一類的路由協議稱為距離矢量路由協議;另
一種是路由器將自己的鏈路狀態信息進行廣播,通過互相學習掌握全網的路由信息,進而計算出最佳的轉發路徑,這類路由協議稱為鏈路狀態路由協議。由于路由器需要做大量的路徑計算工作,一般處理器的工作能力直接決定其性能的優劣。當然這一判斷還是對中低端路由器而言,因為高端路由器往往采用分布式處理系統體系設計。
三層交換技術
近年來的對三層交換機技術的宣傳,耳朵都能起繭子,到處都在喊三層技術,有人說這是個非常新的技術,也有人說,三層交換機嘛,不就是路由器和二層交換機的堆疊,也沒有什么新的玩意,事實果真如此
嗎?下面先來通過一個簡單的網絡來看看三層交換機的工作過程。
組網比較簡單
比如A要給B發送數據,已知目的IP,那么A就用子網掩碼取得網絡地址,判斷目的IP是否與自己在同一網段。如果在同一網段,但不知道轉發數據所需的MAC地址,A就發送一個ARP請求,B返回其MAC地址,A
用此MAC封裝數據包并發送給交換機,交換機起用二層交換模塊,查找MAC地址表,將數據包轉發到相應的端口。如果目的IP地址顯示不是同一網段的,那么A要實現和B的通訊,在流緩存條目中沒有對應MAC
地址條目,就將第一個正常數據包發送向一個缺省網關,這個缺省網關一般在操作系統中已經設好,對應第三層路由模塊,所以可見對于不是同一子網的數據,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網關的MAC地址;然
后就由三層模塊接收到此數據包,查詢路由表以確定到達B的路由,將構造一個新的幀頭,其中以缺省網關的MAC地址為源MAC地址,以主機B的MAC地址為目的MAC地址。通過一定的識別觸發機制,確立主機
A與B的MAC地址及轉發端口的對應關系,并記錄進流緩存條目表,以后的A到B的數據,就直接交由二層交換模塊完成。這就通常所說的一次路由多次轉發。
以上就是三層交換機工作過程的簡單概括,可以看出三層交換的特點:由硬件結合實現數據的高速轉發。這就不是簡單的二層交換機和路由器的疊加,三層路由模塊直接疊加在二層交換的高速背板總線上,突破
了傳統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,速率可達幾十Gbit/s。算上背板帶寬,這些是三層交換機性能的兩個重要參數。簡潔的路由軟件使路由過程簡化。大部分的數據轉發,除了必要的路由選擇交由路由軟件處理,都
是又二層模塊高速轉發,路由軟件大多都是經過處理的高效優化軟件,并不是簡單照搬路由器中的軟件。
有關更多IT知識請關注北京艾銻無限http://www.bjitwx.com/